导读本篇文章旨在详细介绍神经内科的完整病历,涵盖从初步接诊、详细问诊、体格检查、辅助检查到最终制定治疗方案的全过程。通过对一例典型病例的详细描述,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流程和关键点。本文不仅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参考,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了解神经内科疾病诊治过程的途径。。...
患者李某某,男性,68岁,因“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”于2023年4月15日入院。患者于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,不能站立及行走,伴有言语不清,但意识清楚,无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,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,血压控制情况不详;否认糖尿病、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,否认家族遗传病史。入院后即刻进行了全面的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。
患者入院时,由值班护士引导至神经内科病房,并通知主治医师张医生进行接诊。张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了初步的体格检查,发现患者意识清晰,语言流畅但语速稍慢,右上肢肌力2级,右下肢肌力3级,左侧肢体肌力正常,右侧肢体腱反射亢进,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。为进一步明确诊断,张医生进行了详细的问诊。
2. 现病史: 患者于3小时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,不能站立及行走,伴有言语不清,但意识清楚。否认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3. 既往史: 高血压病史10年,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。否认糖尿病、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,否认家族遗传病史。
6. 婚育史: 已婚,育有一子,配偶及子女健康状况良好。
8. 用药史: 仅在血压升高时偶尔服用降压药,具体种类不详。
1. 一般情况: 患者意识清醒,营养中等,自主体位,呼吸平稳,心率78次/分钟,血压150/90mmHg。
2. 头颈部: 头颅无畸形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约3mm,对光反射灵敏。颈部无抵抗感,甲状腺无肿大。
- 运动功能: 右上肢肌力2级,右下肢肌力3级,左侧肢体肌力正常。
- 感觉功能: 双侧肢体痛觉、触觉、温度觉均正常。
- 反射功能: 右侧腱反射亢进,左侧腱反射正常,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。
4. 心血管系统: 心界不大,心率齐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。
5. 呼吸系统: 双肺呼吸音清晰,未闻及干湿啰音。
6. 消化系统: 腹平软,无压痛及反跳痛,肝脾肋下未触及。
7. 泌尿生殖系统: 肾区无叩击痛,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,膀胱未扪及胀满。
9. 皮肤黏膜: 皮肤弹性正常,无黄染、出血点、瘀斑,皮疹或溃疡。
- 血常规: 白细胞计数(WBC)7.5×10^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(NEUT%)65%,淋巴细胞百分比(LYM%)30%,红细胞计数(RBC)4.8×10^12/L,血红蛋白浓度(HGB)140g/L,血小板计数(PLT)200×10^9/L。
- 生化检查: 谷丙转氨酶(ALT)30U/L,谷草转氨酶(AST)25U/L,总胆红素(TBIL)15μmol/L,直接胆红素(DBIL)3μmol/L,尿素氮(BUN)7.5mmol/L,肌酐(CREA)80μmol/L,空腹血糖(FPG)5.8mmol/L。
- 凝血功能: 凝血酶原时间(PT)13秒,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30秒,纤维蛋白原(FIB)3.5g/L,D-二聚体(D-Dimer)0.5mg/L。
- 头颅CT: 显示右侧大脑半球低密度影,边界模糊,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。
- 心电图(ECG): 正常窦性心律,未见明显异常。
- 颈动脉超声: 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,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。
- 脑电图(EEG): 显示轻度异常,主要表现为右侧半球慢波增多。
- 肌电图(EMG): 右侧上肢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,提示周围神经病变。
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、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,初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。同时,需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:
1. 脑出血: 患者无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头颅CT未见高密度影,可排除。
2. 脑肿瘤: 患者无颅内压增高症状,头颅CT未见占位性病变,可排除。
3. 蛛网膜下腔出血: 患者无剧烈头痛、呕吐等症状,头颅CT未见高密度影,可排除。
4. 脑炎: 患者无发热、头痛、呕吐等症状,脑电图未见异常放电,可排除。
5. 脱髓鞘疾病: 如多发性硬化症,患者无视力障碍、复视、平衡障碍等症状,脑电图未见异常放电,可排除。
6. 周围神经病变: 患者肢体无力以右侧为主,且右侧肢体腱反射亢进,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,符合急性脑梗死表现,可排除。
1. 溶栓治疗: 患者发病时间不足3小时,符合静脉溶栓条件。给予阿替普酶(Alteplase)静脉溶栓治疗,剂量为0.9mg/kg,其中10%先静脉推注,其余剂量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。
2.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: 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,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口服,预防血栓形成。
3. 降压治疗: 患者血压控制不佳,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一次口服,将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。
4. 改善循环治疗: 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,每日一次,改善脑部血液循环。
5. 营养神经治疗: 给予甲钴胺分散片0.5mg每日三次口服,促进神经功能恢复。
6. 康复治疗: 患者病情稳定后,进行康复训练,包括肢体功能锻炼、语言训练等,促进功能恢复。
7. 健康教育: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,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,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等,避免诱发因素。
患者接受上述治疗方案后,右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,言语功能也有所改善。入院一周后,患者右侧上肢肌力恢复至4级,右下肢肌力恢复至4+级,言语流利,日常生活基本自理。出院前复查头颅CT显示右侧大脑半球低密度影范围缩小,病情趋于稳定。
患者出院后,建议其继续进行康复训练,并按医嘱规律服药,每两周门诊随访一次,监测血压、血脂等指标,调整用药方案。同时,定期进行头颅MRI检查,评估病情变化。
通过本病例的诊治过程可以看出,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。对于疑似脑梗死患者,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,以便尽早采取溶栓治疗,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,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。此外,长期的二级预防措施,如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,也是防止复发的关键。
对于类似病例,神经内科医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,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。同时,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,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,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。
本病例展示了神经内科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,同时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。希望通过对该病例的详细分析,能够为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。
小儿脑膜炎是怎么引起的2025-02-24
冰点脱毛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呢2025-02-24
做耳软骨延长鼻小柱副作用是什么2025-02-24
吸烟会导致肺部疼痛吗?2025-02-24
内裤多久更换一次比较好?2025-02-24